|
$ k# G, ?; j: [1 [# T当地时间10月9日11:45,北京时间17:45,诺贝尔化学奖(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揭晓,并由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 h: H) x* a2 T) o
又有华裔科学家成为“夺冠”热门。美籍华人翁启惠因创造程式化自动合成多糖分子的化学方法,近年来获得包括沃尔夫化学奖在内的多项国际大奖。
' Z) R2 _/ c# B8 a8 R8 R此外,开发了蛋白质结构预测“神器”的科学家约翰·朱默帕(John Jumper)等人也被认为有望问鼎诺贝尔化学奖。
" q0 v% f: L# _$ Q7 q3 s' }生物、材料、能源:化学的前沿. c' x4 A( X [/ C
近10年来,诺贝尔化学奖主要表彰了在化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和技术创新。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化学科学的发展,也在生物医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等多个交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如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2020年)、锂离子电池的研发(2019年)等。
, d; g3 z0 x. n: Y: d7 Z. A. v6 u& G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蒙吉·G·巴文迪(Moungi G. Bawendi)、路易斯·E·布鲁斯(Louis E. Brus)、阿列克谢·叶基莫夫(Alexei I. Ekimov),以表彰他们在发现和合成量子点方面的贡献。量子点是一种尺寸极小的纳米颗粒,当尺寸改变时,其电子结构会发生变化,可以用于电视显示和LED照明,还可以用于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组织等。
1 Y6 T7 v! l+ x+ }本届诺贝尔化学奖的竞争者也可能从这些交叉领域中诞生,如同样对材料科学有重大影响的分子动力学模拟领域。来自意大利的理论物理学家罗伯托·卡尔(Roberto Car)和米歇尔·帕里内洛(Michele Parrinello)可能因卡尔-帕里内洛分子动力学方法(CPMD)而获奖,该方法结合了量子力学与经典分子动力学,在原子水平上揭示化学反应和材料行为的过程。
& m6 t5 K2 P% z& j5 i" W6 y! X生命科学领域的候选者同样也是化学诺奖的“常客”。使用机器学习预测蛋白质结构的元老级学者大卫·贝克(David Baker)以及开发了蛋白质结构预测“神器”Alpha Fold的谷歌科学家约翰·朱默帕(John Jumper)和Demis Hassabis(德米斯·哈萨比斯)近年来享有极高的诺奖呼声。蛋白质能在三维空间中进行复杂折叠,进而影响其功能,机器学习技术解决了其预测难题。这项贡献已横扫多个生命科学奖项。9 c9 ?( {/ c% {
催化是传统化学中经久不衰的领域,也与能源、环境等应用息息相关。来自日本东京大学的 堂免一成(Kazunari Domen )因其在光激活催化剂方面的关键工作成为夺奖热门人选之一。在 2020 年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的一篇重要论文中,他的实验室制备了光催化剂,使光几乎完美地转化为氢,从而为可持续和经济可行的氢气生产铺平了道路。
' v, `' J/ S. D9 S( W多家媒体引用了欧洲化学杂志《化学观点》(Chemistry Views)所发表的关于2024诺贝尔化学奖的预测调查结果,其中得票最高的是美籍华人科学家翁启惠。他于1948年出生于中国台湾,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创造程式化自动合成多糖分子的化学方法,并以酵素技术大量合成复杂多糖体及糖蛋白。他的研究于近年来获得包括沃尔夫化学奖在内的多项国际大奖。3 V9 }% R- s4 x- W+ Z! O5 d( J/ E
值得一提的是,该调查共收到1973票,有近600人被读者提名,温启惠收到206票。
+ h5 V) U g4 {1100万瑞典克朗. W7 ^* E) \, n7 X) W
诺贝尔化学奖是根据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遗嘱于1895年设立的五个诺贝尔奖之一,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以表彰“在化学领域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每年的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诺贝尔化学奖在斯德哥尔摩的年度颁奖典礼上颁发。
0 X G! n. v% o诺贝尔化学奖的提名是邀请制的。在9月至10月,由诺贝尔化学委员会向全球数千名特别选定的大学教授和其他学者就来年奖项发出提名邀请,瑞典皇家科学院成员以及诺贝尔奖得主也可以提出候选人,不可以自荐。提名者的名字和相关信息在50年后才能公开。
% a1 A+ w7 ]3 ]5 B: m& M0 O诺贝尔化学委员会是负责筛选提名和选择最终候选人的工作机构,由五名成员组成。他们将在3月至8月之间评估初步候选人并向科学院提交推荐意见报告。这些意见将在科学院化学部的两次会议中讨论,并于10月份通过投票选择化学奖得主。0 E, }, k, r `/ P2 T
居里夫人(Marie Curie)是192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中仅有的8名女性之一。她的家族也是获得诺贝尔奖最成功的家族。居里夫妇获得了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玛丽·居里本人在1911年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们的大女儿伊雷娜·约里奥-居里(Irène Joliot-Curie)和她的丈夫弗雷德里克·约里奥(Frédéric Joliot)获得了193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4 B" @+ @7 |3 e d }3 H据悉,202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金为1100万瑞典克朗,约合750万元人民币。
, J7 M* R/ B# u$ [$ f+ P近十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E) r; O, N+ ^) e! z0 {. v7 ^
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蒙吉·G·巴文迪(Moungi G. Bawendi)、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路易斯·E·布鲁斯(Louis E. Brus)和美国纳米晶体技术公司前首席科学家阿列克谢·伊基莫夫(Alexei Ekimov),以表彰他们在发现和合成量子点(quantum dots)方面作出的贡献。& C D: c2 d9 i+ p+ u- v- h8 ~
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化学家卡罗琳·贝尔托西(Carolyn R. Bertozzi)、丹麦化学家摩顿·梅尔达尔(Morten Meldal)和美国化学家卡尔·巴里·夏普利斯(K. Barry Sharpless),以表彰他们在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研究方面的贡献。
9 g& A: O- X) v+ h3 v2 X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本杰明·李斯特 (Benjamin List) 和美国科学家戴维·麦克米伦 (David MacMillan),以表彰他们对不对称有机催化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1 p; T& I. d, N* @6 i" E( ^
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埃马纽埃尔·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詹妮弗·杜德纳(Jennifer A. Doudna),以表彰她们在“凭借开发基因组编辑方法”方面作出的贡献。. \% f4 O# d$ b: v! n/ T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约翰·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斯坦利·威廷汉(M. Stanley Whittingham)和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贡献。
% Z" J1 H0 e; d8 m" D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弗朗西斯·阿诺德(Frances H. Arnold)、美国科学家乔治·史密斯(George P. Smith)和英国科学家乔治·保罗·温特(Gregory P. Winter),以表彰他们在“酶的定向进化”以及“多肽与抗体的噬菌体展示技术”领域的贡献。
! ]5 l" F4 `- Z: i6 P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雅克·迪波什(Jacques Dubochet)、约阿基姆·弗兰克(Joachim Frank)和理查德·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以表彰他们发展了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
2 ?3 u5 p3 j6 {0 X& n3 z$ c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让-皮埃尔·索瓦日(Jean-Pierre Sauvage)、弗雷泽·斯托达特(Sir J. Fraser Stoddart)、伯纳德·费林加(Bernard L. Feringa),以表彰他们在分子机器设计与合成领域的贡献。$ m y" [* t$ p
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瑞典科学家托马斯·林达尔(Tomas Lindahl)、美国科学家保罗·莫德里克(Paul Modrich)和拥有美国、土耳其国籍的科学家阿齐兹·桑贾尔(Aziz Sancar),以表彰他们在基因修复机理研究方面所作的贡献。
2 A/ X' H0 P l+ t8 W3 ~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埃里克·贝齐格(Eric Betzig)、威廉·莫纳(William E. Moerner)和德国科学家斯特凡·黑尔(Stefan W. Hell),以表彰他们为发展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所作的贡献。) d- o2 J" C; J# c
参考资料:6 \) T% d) W) [8 G2 H8 r
1. https://clarivate.com/citation-laureates/winners/
: ?) B& w: \$ H/ |6 x2. https://www.chemistryviews.org/whos-next-nobel-prize-in-chemistry-2024-voting-results-october-7/
7 O0 @- y' p& t x3.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facts/facts-on-the-nobel-prize-in-chemistr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