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要确定到底是不是“多动症”
! N+ t# \0 u! r% @' Y 近日,湖北省武汉市某小学一年级某班46名家长联名向学校表示,希望新来的一名学生小明(化名)尽快转学。
3 O. V6 w3 y& Y# C 根据红星新闻的报道,小明疑因患“多动症”,在一段时间内对于同班同学存在肢体击打、辱骂、恐吓等行为,因屡教不改,引发同班家长严重不安。$ u; L% _* Y2 S+ P# G6 s
4月12日,该校相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双方家长已于4月1日达成和解,该学生已于当天被家长带回家暂时上网课,班主任每天都会关注其学习情况,五一假期之后将会返校上课。
1 q1 m- V- G$ y+ g" K 随后,关于“多动症”孩子能否和普通孩子一样接受教育的话题,引发讨论。$ z8 w# `5 h" W
小明是否真患有“多动症”?
6 o% |" K- N: q6 B# M 事情发酵后,中国新闻周刊采访了部分特殊教育领域、儿童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相关专家认为,新闻事件的真实性虽已由多家媒体予以佐证,但根源问题尚不明朗,尤其是小明的“多动症”仅由其家属进行口述披露,未有明确诊断证明,成因逻辑未知,因此不能轻易“下结论”。7 D7 P+ {7 z- H( m7 l* s
4月11日,红星新闻的报道中明确写道:小明的母亲王女士曾带他去医院检查过,显示多动症,但没有开诊断证明,也没有开药。4 V3 x0 l* V0 U
对此,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原院长许家成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专业人士无法通过间接的信息去判断,但是可以建议小明在武汉当地有资质的医疗机构、心理咨询机构中,去接受相关诊断,以便准确地判断孩子真实的情况。”
) ]# q5 o5 Z7 Q& D( k) E 在许家成看来,在有诊断证明等充足理由证明前,无法将小明的所有行为都归因在“多动症”上。
4 _. ~% P6 Q0 u" D1 ^" e8 o 许家成介绍,“多动症”的专业名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孩子如果存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可能会存在学习状态不佳、注意力不集中、不注意细节、粗心犯错等特征,常见情形是,不能完成一些该做的事情,容易被外界干扰。+ [3 |& R n# |5 V
' ^8 H) a$ m) x小儿多动症医学书籍 图/中新图片 中新社发 刘君凤 摄2 D& b; a8 d. z4 P C3 G
“但众多的研究案例表明,‘多动症’并不一定要发生出格的攻击行为。”许家成强调,“产生相关攻击行为可能另有原因,例如情绪行为障碍或其他诱发因素等。具体到该个案上,如若孩子的家长缺乏相关的渠道和资源寻求专业意见,应由学校、学校所在区域的教育主管部门及时介入,会同对口的、有资质的医疗机构、心理咨询机构,对于孩子相关的行为追溯根源,对于成因进行审慎的分析评估,再结合评估结果来进行下一步的处置推动,以判定其后续是否需要接受心理辅导,乃至特殊教育是否介入。”1 \. c# e" P) B+ n" P% i
与此同时,受访的部分专家学者表达了自己的困惑。以目前公开披露的信息显示,孩子仅仅由家长带回家,由学校上网课进行教学追踪,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冷却”该事件,但是问题的根源挖掘和后续有效处置解决,仍需要有关部门提供相关资源,持续予以重视。
! B1 N5 X: D+ C, r$ V3 m9 } 此外,受访专家均认为,受到肢体攻击,辱骂,恐吓的同班同学,也绝对有必要进行相关的检查,以评估是否存在实质性的身心伤害,这对于其他孩子的保护也同等重要。; f: B" P( ~ M6 S% P' u# C
确诊后需用药治疗6 Y4 {1 e' O3 R9 N7 e; s
虽然此前的相关报道并未出现多动症的确诊信息,但是对于多动症在中小学阶段的影响,仍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5 ^- v3 T8 x* c
中部某省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张欣(化名)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称,多动症和自闭症都属神经发育障碍,在儿科和神经科门诊较为常见。多年来,社会各方面对于自闭症的宣传非常多,也正因公众知晓更多,普遍对于自闭症患者相对宽容,但多动症患儿主要表现为扰乱正常课堂和教学秩序,可能存在攻击性,家长普遍更倾向于认为是管教不严导致,态度上并不宽容,因此类似事件并非孤例。
" d2 u" K5 L! u3 o 张欣提供的部分儿科学术资料显示,相比于自闭症儿童的典型症状家长容易在早期发现,多动症的病症在早期如果不是专业力量介入,很有可能由于家长的认知偏差致其处于隐蔽状态。4 @8 i! w6 N- P3 I- S
“多动症患儿普遍在智商表现方面并没有明显问题,但在入读小学有学习任务以后,出现诸如坐不住,破坏课堂纪律,影响自己和他人学习,乃至攻击性行为,相关‘症状’才变得明显。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出于‘面子’等因素,仅理解为是‘淘气’的表现,并不接受,或拒绝认为是一种疾病,以至于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孩子的相关问题持续在班级出现导致矛盾。”3 @" h5 z# g3 o4 ?8 v
+ a( |) q v( z) Z2 A: H
河南某市儿童医院对于多动症儿童进行专注力训练 图/中新图片 中新社发 慎重 摄5 }, X2 }5 A1 p3 c' ~. a
而在诊疗用药方面,张欣介绍称,“多动症程度较轻的孩子,未到6岁入学年龄的孩子,医生一般来讲普遍会建议随班就读,由家长、老师对孩子进行注意力训练、行为管理等来观察效果,并不建议立刻用药物治疗。但是对于一些达到小学学龄,中到重度的多动症患儿来说,还是更建议药物治疗,不过现实中也存在一定的观念障碍。”: ]! H. R( s2 T7 Z. l
“现在针对多动症的主流临床用药,例如哌甲酯、托莫西汀等,由于是‘红处方药’,即必须由执业医生开具,且要登记家长身份证,在知情同意书签字等。不少家长会被这套流程吓到,以及对于药物的副作用存在畏惧、抵触情绪。比如说,托莫西汀相比于哌甲酯更温和一些,但副作用会伴有食欲不振,家长可能会担心孩子在用药阶段营养摄入出现问题,进而影响发育。”
0 l% [5 a, S2 v+ E T. h4 A 张欣表示,就自己经手过的大量案例普遍来看,接受药物治疗,结合家庭宣教管理、注意力训练、体育运动等,效果远远好于拒绝药物治疗的患儿。% E( i6 ^" m) c- f* t- b
能否随班就读?4 `5 ~4 J4 i+ ~9 h# ?- O& h
许家成表示,“根据我国现行的相关法规,如果学生的相关攻击行为经有关权威部门鉴定,例如定性归因为情绪行为障碍或多动症等,也确系属于接受特殊教育的对象。但是,孩子接受特殊教育,绝大部分情况下,不意味着一定要将孩子送至特殊教育学校,而是优先安置在普通学校接受随班就读。”
4 J, v( x/ m" e5 |' s& v1 g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也介绍道,当前部分学校接收特殊儿童入学随班就读,会要求家长必须陪读,配合老师约束孩子行为,不能打扰其他学生。另外,一些资料显示,在一些省份、城市,也有学校会采取针对多动症儿童单独开班,集中授课,放慢学习进度,降低学习难度等方式进行教学,但并非每一个学校都能参照此例实施。况且,这也容易令特殊儿童及其家长被视为“异类”,在另一个层面造成“伤害”。
' `, h( N. h& c2 } 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到,相比于自闭症患儿有特殊学校予以接收,多动症患儿在残疾认定标准和特殊教育方式上均与之不同。
3 N# g' W9 U3 j! `8 x0 n 又经中国新闻周刊咨询部分特殊教育学校招生热线,被明确告知,自闭症归类于国家认定的精神残疾种类之一,一经指定医院确诊,地方残联会发放残疾证,凭证才可送至特殊学校。“多动症并不是官方认可的精神残疾种类,因此单纯的多动症患儿并不是招收对象,除非多动症患儿伴有智商低下(普遍标准是智商低于70),其他形式的残疾,特殊学校才会按规定接收。”北京一家特殊学校热线如此回复。5 F2 O4 ~4 y% r) [: {6 h* q' b
( m& x7 o( c$ ]9 @某省几名自闭症儿童在老师的陪伴下游玩海洋公园 图/中新图片 中新社发 王彪 摄
N# o8 j+ ~9 P1 O- Y) u 因此,对于单一的多动症患儿而言,无论是否接受药物治疗,普通学校作为随班就读“主阵地”的教学模式并未改变。$ G+ Q7 ?/ Q* M! q( x
儿童心理学专家,北京联合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何丽呼吁,部分地区的普通中小学以及幼儿教师,由于种种因素,尚且缺少特殊教育的相关认知、知识和经验,需要提升全面的培训。而家长群体,尤其是特殊儿童家庭的认知提升,也需要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联手开展普及宣传,提升覆盖度。
- Q- X' R# y+ E( P# j6 p& ` “家长群体需要知悉,寻求专业领域的帮助和意见的重要性,也需要了解到正规的介入、干预、治疗渠道。简而言之,我提倡家长养育把握三原则,‘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破坏财物’,如果遇到这三种情况,家长就要积极地寻求专业领域的帮助。”
3 f7 C* J+ Y, ~6 @1 ? 作者:叶珠峰! _5 ]; Y7 r- S6 h! H* |5 z# U5 H: a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 Y( ^% ^3 D+ i- Y4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