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j! q6 O# d( G& { Q! [7 E+ z5 k4 j: p9 U1 t3 Z& T
发展旅游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s! Q9 n n3 c- A; U2 \% R
从推进旅游为民,到实施旅游带动;从推动文旅融合,到促进交流互鉴,旅游正不断发挥为民、富民、利民、乐民的积极作用,日益成为具有显著特色的幸福产业。# @3 P+ Z" d1 }* B6 L5 D
美好生活新期待
7 Q6 [! q4 ^& M2 R. t; k% u: [ 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95亿人次,同比增长7.6%;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668.9亿元,同比增长12.7%——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旅游还是“顶流”。
! G0 t h' e9 J! H8 B% V% T 假日旅游“热辣滚烫”,休闲街区人山人海,“网红”景点层出不穷……人们用动感的身影证明:旅游已是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
8 {/ C' I' a) o 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我国加大优质旅游产品供给力度,旅游景区数量不断增加,类型更加多元,市场规模增长,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6 c$ ?% ?2 H) X+ ]+ G) L+ l
目前,全国已建成A级旅游景区1.57万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339家。旅游景区类型从传统的自然山水、人文古迹,逐步拓展至乡村、冰雪、红色、主题公园等,产品体系更加完备,更好满足广大游客观光、休闲、度假,以及研学、教育等多层次立体化的需求。
8 {% e* @# f: a& k& \" [ 既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也关心“好不好、满意不满意”的问题。9 X6 S7 E5 `. m1 u7 Y
激发群众旅游热情,有关部门强化旅游宣传推广,举办消费促进活动,组织“中国旅游日”“旅游中国 美好生活”“文明旅游 美丽中国”等活动,推出系列促消费、惠民生举措,推动旅游消费持续升温。" l+ q5 ]8 l. l3 C$ M0 e# ^
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我国建设旅游服务中心3500多个,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15万座,完善旅游便民设施,发展智慧旅游,倡导文明旅游,让群众出游更方便。- Q L* |/ w9 p+ Y; n
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文化和旅游部门持续推进未经许可经营旅行社业务、“不合理低价游”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常态化暗访评估机制,在重要时间节点专题部署各地加强执法检查,让群众出游更放心。$ F( L% E4 Q# g3 ?
经济发展新引擎9 t( ~6 ]% g/ q6 |+ n
今年以来,“尔滨”旅游火热“出圈”:春节假期8天,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1009万人次,日均同比增长81.7%;旅游总收入164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235.4%。
( C! I% [* n0 n8 u9 I 亮眼的数字,展现出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强大的带动作用。旅游业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K7 O6 B! T) x; @
在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带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公共交通、城乡环境改善和相关产业发展。1597个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示范引领,越来越多乡村通过发展旅游走上致富路、打开振兴门。8 G3 i6 z) d9 l5 Q2 v- D
在县域,旅游市场释放文旅消费新动能。全国A级旅游景区的县域覆盖率由2012年的73%提升至2023年的93%,旅游景区有力支撑旅游发展和县域经济发展。
$ j+ l$ C& T' b* ~1 z8 g 在城市,休闲旅游消费旺盛,休闲街区成为人们打卡休闲的好去处。345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夜游产品,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活力满满。
& J" w& q9 _+ y$ _9 K/ m, y 在景区,旅游业的就业带动效应更加突出。2023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直接就业人数超过160万人,带动就业总数超过1000万人。: m- Z! [3 h* ^% X: G( R0 e
一业兴、百业旺。旅游正在不断发挥综合带动作用,释放强大“乘数效应”,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 w0 J( R6 W9 k$ ?, H( d! S) [2 V 文旅融合新天地: f" h) u9 V, u3 \
2023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人次12.9亿,创历史新高,博物馆游“热度空前”、文创产品走红走俏。
2 `, K \, \, T$ U$ t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从循着博物馆去打卡,到跟着演唱会去旅行;从美食之旅、红色之旅,到非遗游、研学游,人们越来越注重旅游中的文化元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为重要的旅游方式。% U r1 r0 M: Z9 P+ v
活化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类景区由2012年的2064个增加到2023年的4000余个,年均增长8%。# k; [. k. q# t3 C: q3 W
注重用好红色资源发展旅游,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旅游类A级旅游景区发展迅速,2012到2023年,数量和游客接待量分别实现年均增长19.52%和13.08%,红色景区成为厚植爱国情怀的生动课堂。
" q8 i7 Y( U( ~ 打造彰显中华民族精神永续传承重要标志,我国持续推进长城、长征、大运河、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9 u S: f) Y# U) ^( O
推进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142个、体育旅游示范基地74家,打造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空间,发布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立足与众多行业内在关联、相互牵动等特点,旅游与其他行业的跨界融合越发丰富成熟。
2 T0 O6 |& u+ q- t: y3 r 如今,“村晚”“村超”“村BA”,演出、赛事、影视剧,都可以是旅游的目的。文旅融合这篇大文章,书写得越来越精彩。
# o3 @% g; Z9 Q& e 交流互鉴新贡献
: v/ Z) K, l+ ]5 I" d$ `8 C 全面实施!5月15日起,外国旅游团乘坐邮轮入境中国免签。% o9 `# q" |5 O; O
入境旅游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国际吸引力和旅游竞争力的直接体现。通过旅游这扇窗,中国与世界相知相交。1 O [, W! ]- q8 T0 I3 M
近年来,我国加强双多边合作,举办中俄、中美、中法等旅游年活动,目前共设立48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20个驻外旅游办事处和3个驻港台旅游办事机构,发起成立世界旅游联盟等国际组织,开展“你好!中国”国家旅游形象海外推广,推动中外游客互访、文明互鉴。5 O; f4 z3 F* u5 [
为全方位优化入境旅游环境,我国对外国游客入境旅游进行全流程梳理,逐个打通堵点、解决问题,令外国游客感到宾至如归。/ M- a0 m) \2 U
出境旅游同样健康发展。中国已是国际旅游最大客源国,144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越来越多人化身中华文明使者,讲述中国故事。2 A; V& h) I3 `6 f. o2 i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k: X% |* q+ T- u
行进在建设旅游强国之路上,中国旅游正向世界展示独特魅力,描绘“诗和远方”美好图景。
) A" G7 {& y' N ~% d (新华社北京5月16日电 记者 徐壮)
4 X/ L+ F; r4 P6 ^. q/ ^ H [ 责编:金昱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