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V- e! V$ a" N6 b基金经理对基金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以下几个因素建议着重考察:5 E" P, L$ V: |% E6 S" E+ ]( I: J
/ e& z5 H$ L; x1 H' ^
❶时间" f4 F9 v. f& L0 C8 Y( j+ A0 f
\5 h$ i) l* \7 n6 j经理任职年限&基金上市时间
1 b9 f5 y2 M1 ~ ~0 k: |- z' Y* d6 I$ R9 W/ s }
基金经理管理基金的时间越久,基金存活的越久,越是经历过市场牛熊周期更替的考验,对其投研能力就相对更有信心。而对那些近期业绩出色但管理时长尚短的年轻基金经理,投资者不妨再耐心观察一段时间,其投资风格的不确定性对投资者的持有体验可能会打上折扣。
' y! l, n0 W$ w$ t. c) [
4 g, y" R/ Q* H+ b4 L❷能力$ c) y' L, P! j9 p" d% I9 I7 Z+ V( b
2 e+ I0 q8 ]' u! K一个基金公司投研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公司股票池里股票的好坏。投研能力强,基金经理相当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投资如虎添翼,同时可以减少犯错的机率,尤其在市场环境不好时,公司投研团队可以给基金经理最大的支持,帮助基金经理度过难关。好的投研团队,可以给基金经理更多投资上的建议,给基金经理更多的选择。研究员的数量和质量。
0 f7 W, P( S) I- l1 ?$ s$ R9 f, o& X9 s- ^- T; y
❸专注0 N8 ]9 [8 x9 b7 x) [0 d
+ f4 s% f6 k+ ]: f7 t4 H+ c
是否“一拖多”
6 H% O! `* ^; r* R1 R
4 M& b5 o8 Y( g/ [& R% `对于基金经理一拖多现象,我个人觉得这个现象不好,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同时管理很多基金,精力根本顾不上,即使有投研团队辅助,做决策的还是基金经理。而且一拖多现象,好多都是明星基金经理,他们本身在管的资产规模已经很大,管理大资金本来就很困难,想获得超额收益更难。如果管理太多基金,导致业绩下滑,基民早晚会放弃基金经理。最好选择每个基金都分别有不同的经历团队专心管理的。
9 A1 ~4 g/ I1 H! }5 l0 G3 R
, L' n1 f# p R❹业绩8 H; ]8 c- I( C
* Q1 V( c' h% M( t8 [业绩毋庸置疑,同等风险的基金里,选择收益高的;同等收益的基金里,选择风险低的。8 c7 @) w' s+ S- D5 ?
7 u# i, o V! K& p) }❺规模
7 L/ Q( I/ X1 E6 t) f, ~( _2 ^
$ `& {6 Q! r9 I0 e; Y基金规模不是发基金发出来的,而是做业绩做出来的。能达到上亿级别的基金公司,包括百亿、千亿甚至万亿级别的超级基金公司,是否有成功持久的管理超大级别的基金的历史,也是很重要的衡量标准。而不仅仅是因为明星经理的明星效应。
9 `, p- M1 I( a- D
- F5 P: y* ?4 K3 P7 v , V! I& n0 t6 i# d! Y4 P" a) w

m/ [0 F7 S2 |) X% F, Z & D0 B: _, q/ K( c" H% w/ N
0 k7 X, y' v* B7 Y ?
! Q$ F ~: x" \
|
|